目錄

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的意義………………………………………… 1

本日流程………………………………………………………………… 2

對教師說明文…………………………………………………………… 3

對家長說明文…………………………………………………………… 4

具體的推動工作………………………………………………………… 5

「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之我見…………………………………… 6

初探:適性學習班中之「多樣性學習模式」………………………… 8

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公民連署……………………………………… 12

附錄……………………………………………………………………… 13


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的意義

>具體修法訴求:

修改《學校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增加「第三章 學校辦理部分班級實驗教育之許可」六條(以下簡稱「專章」),並酌修其他相關之條文。

同時建請教育部訂定《學校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審議基準暨訪視要點》(以下簡稱「要點」),嚴審辦理實驗教育的學校部分班級(以下簡稱「適性學習實驗班」)申請案,並嚴格落實現場訪視,杜絕掛羊頭賣狗肉的情事。

修法原則:

  1. 降低學校申請實驗教育的「規模門檻」,由「全校」申請降到最低可只申請「一班」。其申請近似《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中的團體實驗教育,但須經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通過,始得向地方政府實驗教育審議委員會提出申請。地方政府審議通過後,還須經教育部審查其「實驗教育規範」。
  2. 「適性學習實驗班」可一校組成,也可以跨校組成,但其教師必須有超過一半為體制內合格教師。沒有獨立的法人人格,而是由主辦校成立專案,以專帳管理其財務。
  3. 同時提高「部分班級實驗教育」的「申請准駁門檻」,只有真正推動學生適性學習的實驗班才得通過。並加強通過後的訪視強度。
  4. 如果申請加入實驗班的學生人數,超過該班學生人數上限,只接受以「抽籤」為決定入班的依據。並得由第三方公正單位協理抽籤事宜。

壹、修法效益:

推動「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的意義與效果如下:

  1. 大學不必以全校為單位,可以「部分班級」來辦理實驗教育,較具可行性。
  2. 我國多族群文化之特質,得以透過實驗教之方式,多元呈現。不必為畫一的課綱所統一。
  3. 特殊學習需求之學生,得以「去標籤化」,得到更自然與合適的學習環境。
  4. 家長與學生能得到更多:「平價」、「平等」並符合自己學習需求的受教機會。
  5. 體制內老師能得到更大的辦學空間。
  6. 中華民國能邁入體制內外合作,推動教育進步的新境界。
  7. 有助以「自主學校」、「無界學習」、「群學」為主要理念的學習新典範,更快進入體制學校校園中。

貳、風險與對策:

我國仍有不少迷信「應試教育」的家長、校長、縣市長,會趁機搞「升學選手培訓班」,破壞常態編班、正常教學。所以在降低「規模門檻」的同時,應提高「申請准駁門檻」與「訪視強度」。


本日流程

日期:2020.04.17(五)

時間:下午6:00~8:40

地點:臺北市婦女館舞台區(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01號3F)

時間 活動內容 主持、與談人

下午6:00~6:30

報到 測量體溫
發手冊

下午6:30~6:40

開幕 主持人:楊念祖


下午6:40~7:40


推動小組說明
立委與談
戴慧茹
陳嫺霓
丁志仁
伍麗華立法委員

下午7:40~8:30

座談 家長分享與意見交流

下午8:30~8:40

賦歸 回收回饋調查表

防疫實施要點

  1. 當天入場者需測量體溫和手部消毒,如體溫高於37.5度,請您立即就醫,並謝絕進入會場。
  2. 正值新型冠狀病毒防疫期間,當天會場不開放小孩入場,敬請見諒。
  3. 活動進行期間請勿任意更動座位,本場次採梅花座,座位間隔依規定保持1公尺距離。
  4. 當天會場請全程戴口罩。

對教師說明文

致 對教育有不同想像,覺得事情總得不一樣的教師們:

身為教師,我們在教育現場看到很多孩子在等待生命過去。他們不是沒有創意或想法,只是沒有辦法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身為老師,我們不是不想創造可以讓孩子施展的空間,只是我們也沒辦法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課綱,限制了教學時程的彈性、限制了教學的自由度,強迫孩子的生命發展與學習進度必須緊跟著課綱設計的節奏。

即使新課綱在許多方面都有鬆綁,但評量方式與課表結構若未改變,有望開花結果的創意與想法還是會迫於「進度」而只得作罷。要想落實適性教育的精神,讓孩子可以真正在適合自己學習進度與生命發展的節奏上受教育,我們會需要有個沒有課綱限制的教育環境。

然而,不受課綱拘束的實驗學校並不多見。有志於此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會陷於離開現在的生活環境、或迎來重大的生活型態轉變,才得以真正投入實驗教育的困境。然而這樣的阻礙,將有可能變得不再如此困窘。

現在,我們正在嘗試推動修法,將教育多元的可能性,用另一種方式呈現在公辦教育體制中。讓公立中小學可以依新法,在原校(或跨校)進行「部分班級辦理實驗學校」。幫助公立學校中有意願的教育工作者,使他們不需要說服全校都必須轉型(依舊法)、而可以有更靈活的法規空間實施實驗教育。讓每一所公立學校,都有機會打造讓每一個孩子、家長因著多元的教育可能而踏實成長的環境;讓每一所公立學校,都有機會讓教育工作者來打造這樣的環境。

身為教師,我們在教育現場,看到很多孩子在等待生命過去。 他們不是沒有創意或想法,只是沒有辦法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 以上用「教師」替換「孩子」其實也是一樣的。

這個世界變化的如此之快,而公立學校負重太多,要加速跟上改變頗有難度。 然而社會期盼教師專業,教育現場的老師,徒有熱情,受限於課綱,時間與空間不到位,還要負擔各種非關教學的事務,無論有形無形,都難以施展手腳。

即使新課綱在許多方便都有鬆綁,但學校本身評量方式與課表結構若未改變,最後創意與想法還是會迫於”主科”進度而壓縮。 舉例而言,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教學上,老師不只是帶著孩子進行被動的「校外教學」,有學校為解決學校落葉過多的問題,開始自製落葉堆肥,同時引進具有生菌、木工專長的家長來提高效率,這樣因為有了動機,就能主動去做應做想做之事,有效與他人或環境互動,嘗試改變社會等等,此時若有更彈性的空間可以先備學習,創意設計,同樣的主題也能發展不同的教案。 如此,也才能真正落實適性教育的精神。

現在,我們正在嘗試推動修法,將教育多元的可能性,用另一種方式呈現在公辦教育體制中。讓公立中小學可以依新法,在原校(或跨校)進行「部分班級辦理實驗學校」。幫助公立學校中有意願的教育工作者,不需要說服全校都必須轉型(依舊法)、而可以有更靈活的法規空間實施實驗教育。讓每一所公立學校,都有機會打造讓每一個孩子、家長因著多元的教育可能而踏實成長的環境。


對家長說明文

致 期待孩子們適性發展、踏實成長的家長們:

什麼是「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 簡單地說,就是在公立中、小學中,以「班級」為單位,拉出實驗教育的空間。

在臺灣,「實驗教育」讓教學現場的老師,可以不受課綱限制、不用綁手綁腳,盡情做出各種嘗試,為不同天賦、不同學習風格的孩子們,提供豐富多元的教育內容。讓學習者有機會得到適性教育,更進一步往人人「一生一課表」的目標前進。

可惜的是,依照現行法規,目前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實施,原則上必須以「學校」為單位,提出實驗教育計畫的申請。根據教育部107年的統計,目前台灣的公辦實驗學校(含公辦民營)不到80所,多數實行實驗教育的單位,多為私立機構或自學團體。由這個數字能看出,希望接觸實驗教育的家長與學生,實務上會面臨「經濟」及「地緣」兩種阻礙。

經濟上,單就學費負擔而論,在私人辦學的實驗教育機構/團體裡,其學費支出,每年約15萬~40萬元,或者更高,實在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負擔的範圍。在公辦民營實驗學校方面,為落實教學理念,就讀的學生往往也需要比一般公立學校學生,向負責學校營運的團體或基金會,繳納3~5萬元不等的額外費用。

即使找到理念相合、收費合宜的實驗學校,校址很有可能不在原住居所附近、不在原就學區內。孩子就學期間可能需要外宿、借宿親戚家,或舉家搬遷,也有需要辦理學籍異動後,才能取得申請(抽籤)入學的機會的例子。家庭生活型態的劇烈轉變,伴隨其他相關支出的增加,對有意參與實驗教育的你我,著實為難。

因此,我們嘗試推動修法,希望實驗教育的可能性,循著另一種途徑,在公辦教育體制內實現。

修法後,公立中、小學的教師,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在原服務學校(或跨校),進行「實驗教育」。如此一來,公立學校裡,有意願推動實驗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不需要說服全校一起轉型(依舊法)、就可以有更靈活的法規空間實施實驗教育。期望每一位有意願進行實驗教育的公立學校教師,能籍由這個立法,有機會打造不同風景的學習場域,提供孩子們適性發展,豐富多元的成長環境。

實驗教育在臺灣正開始生根發芽,許多家庭已經擁有選擇不同教育的機會,並參與其中。 相同的教育選擇權,不應該受到地緣及經濟上的限制,讓你我實質上無法參與。如果學校教育性質上具有「公共性」,那我們有權利爭取,將更多元的教育想像、更貼近孩子成長軌跡的適性教育,確實的擺在我們可以選擇的檯桌上;

我們有權要求,我的孩子在公共教育制度下,不該只有一種選擇。

透過「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的實現,讓更多公立學校的教師,有機會進行實驗教育,讓公共教育制度下的學習者,有更多選擇多元教育的可能。


具體的推動工作



「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之我見


黃鴻志

課綱的出現,目的是訂出一個課程標準,冀望全國所有的班級的教學水準,不論是偏鄉都會區,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之上。十二年國教的課程綱要,更希望提供老師更大的空間來發揮,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核心素養較過去課程綱要的『基本能力』、『學科知識』涵蓋更寬廣和豐富的教育內涵。核心素養的表述可彰顯學習者的主體性,不以『學科知識』為學習的唯一範疇,強調其與情境結合並在生活中能實踐力行的特質,注重學習歷程、方法及策略」,立意良善。

然而,
當一個老師受到激勵,求新求變,想要力求突破時,在實務運作上 ,卻不斷會被既有的規範嚴加檢視。以筆者嘗試進行食農為本的體驗教育為例:

我們帶著孩子從零開始,墾荒、整地、除草、施肥、播種,收成……,透過大量的戶外體驗實作,讓學生體悟務農過程中的辛苦,領略從頭至尾,將一件事圓滿完成的成就感。
並將有限的收成進行加工,做成了一系列的食品,如洛神花蜜餞及果汁、情人果、泡菜、蘿蔔糕等,提升其農作物的附加價值,透過網路等各種管道行銷出去,更利用與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結合,試圖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
所籌經費,做為校外教學的基金,體驗創業的甘苦。最後依據親手掙得基金的多寡,每個學生以學校課程內容為藍本,上網搜尋相關的資訊,自己規劃校外教學的路線與場域,自己擔任這些景點的導覽解說員,達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目標。
在小學六年的求學生涯中,能夠『走讀台灣』,有個難忘的環島學習體驗經歷,這就是我們以食農教育為本的戶外教育課程!

以上的課程,看來很有意義,但在學校要推行這樣的課程模式,卻有諸多挑戰。
比方說,天候變化無常,老師有調整課表晴耕雨讀的空間嗎?如果教師沒有調整課表的權利,很容易變成『沒按表操課』。
當學生努力行銷,帶著食農成果規劃要去十天環島畢旅,卻卡在現行的戶外教育辦法,國小階段只能進行三天的校外教學。
在我們利用課程統整,把這些實作體驗融入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等領域的學習,在不牽涉到額外鐘點費的情況之下,仍需要受到『跨領域統整課程最多佔領域學習課程總節數五分之一』的限制?
有時,學校行政端對條文的解釋不同,立意良善的規定,就反倒變成了教學現場的限制。

小時候的自然課程,大家都種過綠豆吧?有
幾個人把綠豆種到開花結果甚至煮出一碗綠豆湯來品嚐呢?
更甚者,思考先人的智慧,在沒有機械的協助下,如何把綠豆去殼,做成綠豆糕?
我們利用體驗教育的概念,嘗試著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帶學生實踐體驗教育的思維。『勞動』,是我們的教育主軸,隨著實地去做,身體力行的過程,讓學生去體悟人生。過程中,儘量融入正規學校課程,讓孩子用問題解決議題導向的學習模式來印證課本知識,這正符合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教學的精神。

現在多數的孩子生活在衣食無虞的年代,也常被父母過度保護,加上處於資訊爆炸的環境中,課本所教的制式內容,常讓孩子不知如何應用,甚至習得無感、排斥、甚而拒學。
我們利用許多做中學的機會,鼓勵孩子親身體驗,讓他們可以不靠家長資助,以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轉化成能力,行銷自己的產品,最後才帶著成果去校外教學。
在從無到有的過程中,不論哪個階段,因為和各領域課程深度結合,都成為問題解決導向的學習歷程,無形當中,引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讓學生知道課本教的都是有用的知識,只要能活用,能應用,就能解決問題。

每個老師的個人特質不同、教育信念不同,專長也不同,在強調生物多樣性的年代,我們是不是能以更開放的角度,讓老師能發揮他的教學專業自主,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
破除鐘聲和課表,會擔心這些老師的教學變成脫韁野馬嗎?在同一個學校裡,我們還用同樣的課本,接受同一份月考考卷的評量不是嗎?
現行制度下,師資流動不易,在實驗教育無法普遍推動的情形下,是否能真正鬆綁,讓有想法的老師從他自己的班級出發,讓孩子做更有意義的學習,讓孩子對上學充滿樂趣。

「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利己而不損人,的確是個務實可行的良方!


初探:適性學習班中之「多樣性學習模式」

style="text-align:right">作者:陳嫺霓

前言

一群台灣民間實驗教育工作者,正如火如荼地推動「部份班級辦理實驗教育」的修法,希望在現有的《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本條例)中新增專章,納入部份班級辦理實驗教育的相關條文,用以規範辦理部份班級實驗教育之申請團隊、程序及相關權利義務。推動此修法的團隊,把未來依部份班級辦理實驗教育新修條文所成立的班級簡稱為「適性學習班」,以符應目前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中,要求實驗教育需要以適性學習為理念。

適性學習與多樣性學習的關係

在臺灣,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強調辦學者必須具有實驗教育理念,參考本條例第3條第2項,特定教育理念的實踐,應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多元文化、信仰及多元智能…等,以引導學生適性學習,促進教育多元發展為目標。在此定義之下,依新法所成立的「適性學習班」,將會有不同的形色樣態。本文探討的,是其中最具意義的多樣性學習樣態,簡稱為「多樣性學習模式」。

多樣性一詞乃源自於生物多樣性發展的概念而來。

我們相信,個別學習者存在個體差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當我們理解差異為人類發展的普遍面向時,「包容性的融合教育」被認為是,確保所有人可以接受高品質學習內涵的教育型態,並且,此類教育會發生在不因組織和課程結構,邊緣化不同學習者需求的教育體系之中(Florian,2019)。以照顧多樣性需求為出發點的所籌辦的適性學習班中之「多樣性學習模式」,有機會可以落實這樣的理想。

何謂「多樣性學習模式」?

簡言之,以照顧多樣性需求為出發點的所籌辦的「多樣性學習模式」,意指班級內的每一位學生,經由自主學習、無界學習、群學……等方式,都能夠得到「個別化教育的機會」,完成適性學習的教學目標。

依現行法制,能達到滿足個體多樣性學習需求的教育,只有在學校系統中被鑑定為具有特殊學習需求身分學生, 能做到為其個人量身定做的個別化教育計畫的願望(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簡稱IEP)。

我們希望,透過本條例增加「部份班級辦理實驗教育」的修法,讓一般追求多元適性教育的學生,也能享有如,經評鑑為特殊學習需求學生一般的「個別化教育計畫」,也就是不論學生是否為特殊生,都能夠在學校中滿足個體多元化發展的學習需求。

我國目前特殊教育的現況

特殊教育理念的發展從自1960 年代從西方國家或聯合國,開始要求會員國倡導「去機構教養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的障礙者福利服務,直到現在推倡的融合教育,其意義乃是反對隔離、標記,以「最少環境限制原則」(如下圖),讓身心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同在一個班級中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完整的學習經驗。

對經鑑定為資賦優異學生提供「集中式」資優班的課程方式;對於身心障礙鑑定程度輕微的學生,則輔以資源班、或巡迴輔導班的抽離或外加式課程。 

提供學生補強弱勢能力以協助學生回到普通班級的融合與社會適應,是我國特殊教育因應當前社會思潮對身心障礙者受教權及適性輔導的融合及多元安置型態作為,朝減少集中式特殊教育學校的設置方向邁進。

依據教育部統計106 學年一般學校附設各類身心障礙安置學生數計 9 萬 9,675 人,其中分散式資源班 5 萬 5,895 人(占 56.1%)居首位,接受巡迴輔導為1 萬6,346 人(占16.4%),普通班接受特教方案者1 萬4,942 人(占15.0%)居二、三位,集中式特教班則僅1萬2,492 人(占12.5%)(如下圖)。

106學年度一般學校身心障礙類班級及學生分布情形

融合教育的迷思與困境

當融合教育堅持完全的包容性時,其結果是過分強調實施融合的「地方」而不是融合教育的「教學」。這是對於特殊教育中「最小限制環境原則」的誤解,破壞了對學生提供「個別化教育計劃(IEP)」的理念,也產生特殊教育在普通教育中被邊緣化的問題(Maag, J. W., Kauffman, J. M., & Simpson, R. L. 2019)。

另外,也有學者提出質疑,雖然融合教育目的,是確保那些原本可能被排斥在學校之外的人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但是,仰賴以特教鑑定標記分類為前提的融合教育,在分類服務、標記的過程中,一邊提供教育機會,一邊卻也使歧視長期存在,反而造成了教育不平等的問題 (Florian, L.,2019)。

理想中,對於普通班中進行融合教育的學生提供特殊教育支持性教學服務、或是對於該班級教師的特教諮詢服務,是最能適性提供學生融合教育需求的模式。

但是在我國特教服務內容不斷翻新增量的教育現場,特教師對普通班提供支持性教學、諮詢的模式仍停留在期望的理想,尚未進入完全的實踐,未實際落實發展注重到個別差異化「教學」層面。

主要原因除了特教系統在融合教育制度上的設計有待重新思考之外,還有我國特教師資人力不足,工作負擔過重的問題,特教師不但需要直接教學備課、還有因應特教鑑定需要延伸大量時間的資料收集、觀察、晤談、測驗、統整、撰寫報告等行政文書工作、聯繫、協調、晤談、處理行為問題、各式會議(IEP會議、特推會、課發會、特殊需求領域會議、個案會議、轉銜會議等)、諮詢、特教宣導、研習和繁重的特教評鑑等各式各樣的業務。2019年11月一群公立高中特教師1:26的師生比過高而透過新聞發佈向政府尋求增員。因此要求特教師提供普通班教師足夠的教學策略支持性服務是困難的。

此外,在教育現場,常見學生或家長,或許是不願意被鑑定或確診為身心障礙,或是非身心障礙,但具有多樣性、個別化學習需求,無論是被迫離開,或是受到多樣化自主學習的實驗教育類型所吸引,有越來越多人選擇離開傳統體制教育轉向各類型的實驗教育單位(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公辦民營實驗教育、非學實驗教育的個人、團體或機構),以尋求多元、自主、尊重、適性的學習環境。

「多樣性學習模式」與資源巡輔班、特教班的差異

研究者認為除了以收容中重程度身心障礙學生為主,需要特定特教師較多人力及特殊輔具的協助的集中式特教班之外,其餘在分散式資源班、巡迴輔導班、以及在普通班接受特教方案者,皆可以等同於IEP的概念在多樣性學習實驗班中,規劃其適性的學習方式與內容,做到去標籤化的一生一課表的多樣化學習。

在107年的各類特生類型人數統計中,若扣除中重程度的智能障礙學生數後,以分散式資源班、巡迴輔導班及普通班接受特教方案等(以下簡單統稱為資源巡輔班)大多特殊學生,作為資源巡輔班特生母數,則資源巡輔班特生中,佔前四名的特生類別依序為學習障礙(40.7%)、發展遲緩(17.5%)、自閉症(17%)及情緒行為障礙(7.5%),這些學生共占了資源巡輔班學生中的82.7%。

如果這些學生有機會進入多樣性學習班,在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教育環境中,用部份團體群學搭配部份時個人自主學習的學習模式,取代傳統紙筆、聽講的教學模式,一段時間之後,他們不再覺得自己與眾不同,而是每個人都獨特,不再有特殊的標籤。

當個別的需要被看見、被照顧;提供不同的學習方式,減少單一學習模式的挫折;能夠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習有了成就感,開始產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及動力,各種不適應的情緒行為表現自然消除。

個體在適性的學習環境中得到滿足與成就的喜悅,身心靈自然安適健康,在兩岸的一些實驗教育單位實務場域中,已聽見許多不藥而癒,也不再需要鑑定的例子發生,因為他們每天所處的環境改變了,人在環境中得到滋養,人自然也就改變,潛能得以自由發揮而不是被要求跟大家一樣。

以「人類多樣性」的視角取代障礙標籤的差異

「多樣性學習模式」,看待「每個學習者都是獨特的」的思維,是部份班級辦理實驗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信念,相信每個學習者因各自內在不同的多元智能,有其相應適性多樣化的學習內容、方式與進度,每個學習者可以在「多樣性學習模式」中有各自專屬的實驗教育計畫。

在這個強調自主精神的實驗教育規劃過程中,必須由學生、家長、班級實驗教育各教師共同協助學生自主規劃的討論過程,最後才會形成其「多樣性學習模式」的實驗教育計畫。

個別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親、師、生以及系統中各種專業人力的合作討論過程中被滿足。有別於因應滿足多數人的課綱為中心,消除了“大多數”和“某些特殊”之間的常態分配鐘形曲線的特殊障礙分類,與現行特教體制中只有被鑑定為身心障礙的特殊生才享有其個別化教育計畫(IEP)不同。

部份班級適性學習班與一般學校設置之特殊教育融合資源班之不同如下圖示。

林坤燦(2008)提出,如果特殊學生在普通班現場參與活動卻無法進步,即等同於未具有教育效果。融合教育並不只是把普通學生與特殊學生放在一起,更是為了促使特殊學生能夠在「進入普通教育環境」並「參與現場活動」的過程中,達成「實質進步」的目的。

在部份班級辦理實驗教育的「適性學習班」中,將人類多樣性視為個人獨特個性和共同人性的基本要素來取代差異問題。當學生家長與實驗班教師都積極主動參與在學生的多樣適性教育計劃中時,每個學生家長及實驗班教師都可視為是學校輔導及特殊教師的得力平等協作伙伴,共同落實理想融合教育的實踐,此時特殊教育教師成為多樣性學習模式教師的支持協作專家角色,可能在需要時於部份課程入班觀察學生,提供其專業的特教諮詢或教學策略支持性協助給實驗班教師,幫助多樣性學習模式教師落實於每個學生的適性學習策略中即可。另一方面在學校內設置部份班級適性學習班,亦可就近連結校內各項教育學習之設施設備與軟硬體資源,對於學生的受教學習權將更具平等的保障。

參考文獻

Florian, L. (2019). On the necessary co-existence of special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 23(7-8), 691-704.

Maag, J. W., Kauffman, J. M., & Simpson, R. L. (2019). The Amalgam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On Practices and Policies that may Render it Unrecognizable. Exceptionality, 27(3), 185-200.

林坤燦(2008)。融合教育普通班特殊教育服務方案。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

馮靖惠(2019)。聯合報。1人顧26個特教生撐不住 資源班教師們向政府求救https://udn.com/news/story/6885/4149515

教育部統計處(2018)。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概況,教育統計簡訊《第99號》。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21.aspx?n=B31EC9E6E57BFA50&page=2&PageSize=20


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公民連署

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乃為體制內前導型教師提供超越課程領綱、以個別指導為基礎、提供學生適性學習的辦學空間,在公立學校的空間基礎下,使部分班級實驗教育成為未來我國教育向前發展的先行者。

本人願意支持並落實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承諾如下:

  1. 修訂《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支持前導型教師結合社會資源、推動跨校區域合作的辦學空間:
    • 為避免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的誤用,修法時納入「不以強化升學或者以應試教育為主要的學習內容」等文字。
    • (強化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之審議與建構有效之視導機制。
  2. 提高中低社經階層、特殊學習需求學生參與實驗教育之機會。

若您認同我們的理念,請您勾選以下態度,表示您目前可以承諾的意向程度:

□目前很忙,暫時無法關注
□可以連署支持,但非目前的優先事務
□願意連署支持,可以考慮合作協助
□願意連署支持,並積極參與推動
□願意連署支持,並引為己任
Email:
自訂密碼:
簡易留言:
居住縣市:
職業屬性:

姓名(簽署)       

中華民國